网站公告
·祝大家中秋快乐,事事圆满,家庭幸福! [ 2022/9/9 13:56:40]  ·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祝你虎年大吉,万事如意,幸福安康! [ 2022/1/31 13:35:44]  ·祝会员们2022年新年快乐,岁岁安康! [ 2021/12/31 21:04:56]  ·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! [ 2021/7/1 12:00:36]  ·喜讯∶我会荣获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 [ 2021/2/9 12:34:31]  ·祝愿大家2021身体安康、家庭幸福、新年吉祥! [ 2020/12/31 14:54:33]  ·喜报——我会荣获2019年广州市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称号! [ 2020/1/12 14:21:41]  ·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第六届运动会于10月30日举行。 [ 2018/10/15 10:35:58]  ·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在2018中国肿瘤学大会被评为优秀组织; [ 2018/9/20 18:48:01]  ·喜讯:我会获全国抗癌优秀组织、4人获全国抗癌明星、2人获全国抗癌明星家庭 [ 2017/11/29 14:20:02]  
分类导航
超级搜索
热点文章
版权申明
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。
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,请尽快与本站联系!

 查看方式: 查看:[ 大字 中字 小字 ]
乳腺癌是慢性病 可控可治不可怕
来源: 健康报网  发表日期: 2018/10/15 阅读次数: 3175 

每年10月是乳腺癌防治月,又称粉红丝带月。粉红丝带作为全球乳腺癌防治活动的公认标识,旨在宣传早预防、早发现和早治疗。粉红丝带,一份关于乳房,关于爱和美,关于生命温度的诠释。本期,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为大家解读有关乳腺癌的话题。

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。根据最新的国家癌症数据统计,2014年,全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近28万,占女性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6.51%,位居榜首。

2018年,《柳叶刀》杂志针对2000年~2014年的全球癌症生存率变化趋势监测研究报告显示,我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2000年~2004年的75.9%上升至2010年~2014年的83.2%,接近发达国家的治疗水平。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,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超过90%;而诊断时为晚期的患者,其5年生存率只有30%。伴随着乳腺癌高发的现象,乳腺癌治疗在关注疗效的同时,也更加重视疾病对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。

相较于肝癌等其他癌种,乳腺癌并不算凶险,并且治疗手段更为多样,故对于晚期无法治愈的患者也能够逐步实现带瘤生存,真正地将乳腺癌这一红颜杀手当作一种慢性病来管理和治疗。晚期乳腺癌患者在带瘤生存的同时,应当强化全程管理模式,长期维持有效的治疗方式。在疾病进展后及时变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,让患者获取最佳疗效。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,从早年单纯的手术治疗方式到化疗药物的运用,以及后来内分泌治疗、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,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。另外,近年来,个体化治疗、精准医疗等概念的提出,也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改善带来更多的可能性。

既然乳腺癌是慢性病,那么手术之后的综合治疗更为重要。乳腺癌术后的病理指标关乎患者的治疗方案。手术后,病理指标的HER2阳性不但意味着5年内的复发风险更高,也是生物靶向治疗决策的依据。内分泌治疗的决策主要依赖于雌激素受体(ER)的检测。每种治疗手段都有相应依据和最佳方案,按照医生指示,积极配合治疗便是最佳的自我管理。另外,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随访,我们建议术后两年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;3年~5年内每半年检查;5年以后可以考虑每年复查,随访期间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。

癌症治疗后的5年内是复发的高危时段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用5年生存率来衡量某一癌症的治疗效果。但是乳腺癌患者有所不同,部分乳腺癌患者虽然在手术治疗后的5年内随访并无异常发现,却在随后几年中复发。究其原因,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腔面型乳腺癌(Luminal型)具有这样的生物学特点。因此,对于这部分患者所进行的内分泌治疗,现有的临床试验证据支持从5年的治疗时长延长到10年。绝大多数乳腺癌都属于Luminal型,这类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敏感,但是由于治疗时间长,部分患者的依从性不佳,为长期治疗带来了潜在的风险。因此,对这类患者普及全程管理的概念,才能确保长期治疗的效果。

乳腺癌复发不是世界末日

姚贝娜、陈晓旭、阿桑,一提起这几个名字,大家就想到乳腺癌这个红颜杀手。早诊断(日常的体检筛查)、早治疗和规范治疗,对乳腺癌的根治非常有帮助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原来根治性治疗后的患者,仍然有20%30%的复发转移,又或者因为发现较晚,一开始就是转移性乳腺癌的比例达3.5%7%。按照最新统计,我国每年因乳腺癌死亡患者将近5万,分别占全球的12.2%9.6%。然而,乳腺癌一旦复发转移真的就那么可怕么?其实不然。乳腺癌复发转移并不是世界末日。宋美龄77岁查出乳腺癌,经历手术、复发,即使在缺乏新药等治疗手段的时代,最后也活到105岁。

乳腺癌术后导致复发转移的因素有很多。除了病理类型,年龄<35岁、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、肿瘤越大、分级越高、有脉管癌栓、激素受体表达低、HER2(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)表达高等因素也会导致复发风险增加,患者可和主管医生沟通交流。复发其实也包括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两种。对于经过医生全面评估后认为,有再次根治机会的局部区域复发转移的乳腺癌,强烈建议将局部复发灶切除。例如,保乳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行全乳切除,胸壁复发结节可行手术切除。这些患者后期建议,再次巩固化疗±靶向治疗(有证据表明可改善生存时间),后续可到放疗科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胸壁和区域淋巴结放疗。对于术后远处转移或初诊时已是晚期的患者也不必过度恐惧。目前,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药物治疗呈现多样化,但如何选择很有讲究,需要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和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。

乳腺癌复发转移后,不建议一味地姑息等待。而是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,进行积极地个体化干预,这样会显著延长生存期。因为,乳腺癌虽是一类复杂的疾病,但国际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,对其进行了4个不同分子特性亚型的分类,如激素受体阳性型(AB)、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等。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治疗敏感药物,耐药机制也各不相同。

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的认识、治疗中有存在很多误区。这些误区影响到人们治疗乳腺癌的积极性。只有正确认识、科学治疗,在通过病人、家属、医护人员之间良好而密切的配合,才能够提高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。虽然乳腺癌有复发、转移,但经过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的治疗,并不可怕,更不是世界末日。

乳腺疾病诊疗 莫入四大误区

当前,中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速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。乳腺癌是一个多重病因的疾病,不仅与我们的易感性和基因有所关联,也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。在乳腺疾病的诊疗过程中,很多人都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。

误区一: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癌的早期信号

乳腺小叶增生会越来越厉害,虽然暂时可能良性的,但必然朝着恶性方向发展,所以必须马上处理,立即手术。

解析:乳腺是一个内分泌调控器官,受到雌孕激素调控。随着月经周期造成的雌孕激素体内波动,乳腺细胞有时增生,有时退缩。雌激素水平高的时候,乳腺细胞就膨胀生长;雌激素退去的时候,腺体就收缩松弛,小叶增生程度跟女性正常生理周期往往相吻合。所以,小叶增生只是一个正常女性的必备特征而已,是生理现象,而非病理现象。从正常的小叶增生到乳腺癌,中间要经历轻度增生、高度增生、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过程,这种不断恶化的机会是非常低的。因此,小叶增生和乳腺癌没有必然的联系。那些试图治疗或去除小叶增生的行为,出发点就是不合理的。因为药物无法治疗正常的生理现象,就像你无法通过吃药,让自己正常的鼻子或耳朵消失一样。但有些乳腺癌会被误认为小叶增生,当某一乳腺团块不痛不痒,也不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改变,这时候需要到医院看一看。

误区二:乳腺超声比钼靶好,钼靶辐射大

很多病人到诊室来,只要求做某个检查,比如倾向做钼靶,认为钼靶比超声准确;或者坚持只做超声,认为钼靶辐射强。

解析:每种影像学检查都有其自身特点,也有它的优点和弊端。正因为各有优劣,所以互相不能取代。超声看结节有明显优势,尤其是囊性结节。超声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结节的大小、边界、囊实性或混合性。钼靶的优势则在于看钙化灶,尤其是一些细小钙化灶(可能是极早期乳腺癌的表现)。钼靶特别灵敏,而B超是看不出来的。当然,在超声和钼靶都不能明确时,磁共振就可以上场了。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,但同时更加敏感。这就意味着有时会诊断过度,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手术负担。但不管是钼靶,还是超声,或者核磁共振,各有各的盲区,可能有些病变只能在某种检查下看到,其他检查则完全看不出来,所以互相配合使用非常重要。

此外,有人坚持一年只能做一次钼靶,不然就会过度辐射。这也是一个误解。因为做过一次钼靶若没有问题,基本可以安全一年,病情发展没有那么迅疾。增加做钼靶的次数,并不能带来早期诊断获益,因此常规认为,一年做一次就够了。但这种观点被很多人误读为,不能在一年内做两次钼靶。其实,对某些以钙化病变为主要问题的患者,半年一次观察也是合理的。

误区三:乳腺癌患者不能生育,不能再过性生活

很多人患了乳腺癌以后,一方面可能对自身形体自卑;另一方面也会听到别人对她们说,不能再过夫妻生活,不能再生孩子。

解析:首先,在生育问题上,目前公认的观点是,在确保一定时间的充分有效地治疗后,比如说术后2年~5年可以生育。生育不会造成肿瘤复发转移。一些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提示,不管是激素受体阳性还是阴性乳腺癌患者,生育过程本身不会对乳腺癌的预后带来影响。所以在保证充分治疗后生育是安全的。当然,决定生育的时候,一定要先进行内分泌药物洗脱,不然会导致胎儿畸形。其次,夫妻生活也不会造成体内激素异常波动,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夫妻生活,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康复,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。

误区四:一旦发现有基因突变,要立即做全乳预防切除

随着基因检测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意识的普及,基因检测越来越常见。有些女性被检查出有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,认为一旦发现基因突变,就要立即进行全乳切除,越早越好。

解析:针对基因检测报告中提到的突变,要审慎看待。基因变异本身是个非常复杂而专业的问题,有移码突变、插入/缺失突变、点突变等,只有那些影响蛋白功能的重大突变,才是致病性突变。很多突变可能只是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,但并不引起蛋白功能显著改变。所以虽然报告中有突变两个字,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,看这个突变到底是明确有害的,还是意义未明的。真正有害的突变,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是逐渐累积的。时间越久,年龄越大,累积风险越高,因此对于有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女性,可以建议在怀孕、生育、哺乳以后,再进行预防性切除联合乳房重建。当然,也未必需要切除,可以选择以乳腺磁共振为主的密切监测,或者采用化学药物预防,降低乳腺癌的风险。对有BRCA1/2基因突变的患者,同时要注意卵巢和输卵管,因为这类人患卵巢癌和输卵管癌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。

 

[1] [2]  下一页

【公共评论】 发表评论
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