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肠癌与结肠癌统称为大肠癌。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有上升的趋势,近年来,在大肠癌的预防、诊断和治疗上已有了一些新的进展。通过流行病学研究,在明确病因及癌变机理之前,有可能通过改进生活方式来预防大肠癌。在病理学上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分期方案。诊断上纤维结肠镜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可行方法。
手术治疗上强调肿瘤及区域性淋巴结的整块切除,在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下,改进手术方法,尽量保留肛门或重建肛门,以提高生活质量。同时开展了手术与放疗的综合治疗,术前放疗可使病期“降期”,提高手术切除率、减少远处转移率;术后放射治疗可降低复发率;“三明治”式放射治疗可提高生存率。5-氟尿嘧啶类药物仍为大肠癌的首选化疗药物。
病因和风险因素
年龄:结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-65岁之间。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危害越大。
结肠癌的家庭历史:增加了直系亲属患这种病的危险,一些家庭情况,如家族性息肉病,给结肠癌患者带来许多的危害。
遗传因素:在结肠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。几种基因以及遗传病给结肠癌造成很大的危害:家庭性息肉病、Turcot综合症、Gardner综合症、少年息肉病、Cowden氏病、神经纤维瘤病。
血吸虫病: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,可造成粘膜反复地溃疡、修复以及慢性炎症等病变,出现腺瘤状增生,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。
溃疡性结肠炎、高食物脂肪、低食物纤维都能增加患结肠癌的危害。
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特点
1)发病年龄明显提前。
2)低位大肠癌多见。
3)合并血吸虫病者多见。
大量研究结果表明,长期饮酒、肥胖、动物脂肪摄入多、少食新鲜蔬菜、少食维生素及硒、年龄大于40~45岁、有肠腺瘤、精神刺激、肿瘤家属史等因素者患大肠癌危险性增加;而摄入粗纤维素、维生素A、C及新鲜蔬菜多的人群,大肠癌危险性减少。
动物实验证实,维生素A、C、亚硒酸盐与植物谷醇类等对大肠癌发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。结、直肠癌的发病率与十字花科植物如卷心菜的摄入量呈反比关系。饮食中钙摄入量增加可使癌症发病率下降。
播散途径
1)直接浸润:肿瘤可环绕肠壁扩展,也可沿肠腔向上、向下浸润,同时可逐渐向肠壁渗透,并可穿出肠壁向肠外浸润。大肠癌浸润穿透肠壁时,即可直接浸润邻近组织、器官和腹壁。升结肠上段肿瘤可累及十二指肠降段;肝曲结肠癌可累及肝脏、胆囊;横结肠癌可侵及大网膜或胃;直肠癌可侵及膀胱、子宫、阴道、前列腺、贮精囊或骶骨。
2)种植播散:大肠癌浸润肠壁浆膜层时,癌细胞可脱落于腹膜腔而发生种植播散。广泛种植时可出现癌性腹水。
3)淋巴道播散:大肠肿瘤如侵犯粘膜肌层,就有淋巴道转移的危险。按照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和生物学行为,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后,就可以随淋巴液引流向上扩散。
4)血道转移:大肠癌的血道转移相当常见,由于肠系膜血管向门静脉引流,肝脏转移也常见。孤立性肝转移灶很少见,可只转移到肝的一叶,但常见的是多发性肝转移,或呈弥散性,同时有多个叶段肝组织受累。随着肿瘤的增大,远处转移率也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