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子靶向治疗是近10余年来临床肿瘤学中最受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。而且,已经使一些病人包括非小细胞肺癌、乳腺癌、肾癌、B细胞淋巴瘤、肝癌和消化道癌获益。
2009年7月1日,口服的小分子表皮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-吉非替尼在欧洲获准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,包括诊断后的一线治疗。
据了解,欧洲每年新发晚期肺癌病例超过10万例,大约10%-15%的非亚裔肺癌病例存在EGFR突变。研究表明,吉非替尼对此类肿瘤患者疗效突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孙燕教授表示:“吉非替尼在欧洲被批准可以在敏感人群作为首选的一线治疗,象征着分子靶向治疗在某些常见肿瘤的地位提高了重要的一步。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可以选用比化疗更有效、耐受性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。而这项重要决定的根据主要是来自亚洲临床肿瘤学家的研究成果。”
记者了解到,吉非替尼是全球最早进入临床的EGFR-TKI(表皮生长因子受体-酪氨酸激酶抑制剂)药物,自2002年上市以来,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。同时,我国学者也参加或领导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。
孙燕教授介绍说,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成了我国“同病异治”的典范。该产品在亚洲国家包括我国疗效显著,自从2005年在我国上市以后得到病人的广泛关注。临床选择条件不同的患者,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也不一样。最适于吉非替尼的病人,可以不必首先选择化疗。而且可用于其他治疗后的维持治疗,从而大幅度提高治愈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。吉非替尼在欧洲的上市批准,反映了诊疗个体化的重要性,这无疑将引领临床进入一个新的时代。”